发布时间:2024/07/01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矛盾日益凸显,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据报道,我国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 17.5%,约有 1.73 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在谈及精神疾患的诊疗时,常常能够想到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诊疗等。
相比药物及心理治疗,大家对物理诊疗的了解相对较少,物理诊疗是指使用包括声、光、冷、热、电、力(运动和压力)等物理因子进行治疗,针对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碍或病变,采用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治疗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
我国早在公元2世纪以前,《黄帝内经》一书就有相关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了理疗学专业。物理诊疗包含改良后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上述诊疗项目目前已在我院开展,今天着重介绍以下几项物理诊疗技术
电休克治疗是指在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让患者在安睡和肌肉完全松弛状态下,实行小电流刺激,诱导大脑皮层广泛放电,使大脑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恢复大脑正常功能。 适应症:严重的自杀、自伤企 图及自责、木僵、精神病性症状或在特定疾病如怀孕时发生的严重抑郁障碍。 禁忌症:MECT 无绝对禁忌证。 但如有下列情况应引起重视:(1)颅内高压性疾病,如大脑占位性病变、颅内 新近出血、颅脑新近损伤、脑组织炎性病变及其他增 加颅内压的病变,其中脑肿瘤和脑动脉瘤尤应注意, 因为在治疗中可使原有的高颅压骤然增加,易导致 脑出血、脑组织损伤或脑疝形成; (2)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的营养不良等 造成血清假性胆碱酯酶水平下降或先天性酶缺乏 者,这些患者在治疗中容易导致肌松药作用的时间 延长,发生迁延性呼吸停止的概率较高; (3)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高血 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瘤、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 全等疾病; (4)严重的肾脏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严重的 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疾病、严重的消化性溃疡、新近或未愈的大关节疾病等; (5)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中度以上发热; (6)正在服用含有利血平药物的患者,此类患 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血压下降; (7)对静脉诱导麻醉、肌松药物过敏; (8)存在全身麻醉危险因素。常见副反应:副反应:轻微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肌肉疼痛,视物模糊,记忆减退等。一般精神分裂症疗程在8—10次,抑郁症疗程在6—8次。
经颅磁刺激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原理,用刺激线圈瞬变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适应症状包含:抑郁症、疼痛、运动障碍、中风、癫痫、耳鸣、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成瘾和睡眠障碍等疾病。 行经颅磁刺激前需排查患者是否有癫痫及惊厥; 头皮刺痛、灼热感; 头颅或体腔内存在金属磁性物质( 电子耳蜗、部分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性医疗产品) ; 听力损害; 诱发癫痫或惊厥发作风险的药物等相关禁忌证。 排除相关禁忌后,先根据患者病情,再决定刺激模式、强度、频率、间歇、疗程等,通常疗程在10次—12次。
经颅直流电刺激工作原理是通过微弱电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作用于大脑皮层以增加(去极化)或降低(极化)皮层的兴奋性。其中两块电极分别联通仪器的正负极。 正极的作用是激活目标脑区,而负极的作用是抑制目标脑区。主要针对抑郁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对物质依赖、痴呆等也有一定疗效。 此治疗副作用较少,最常见的是刺激部位皮肤发红、麻木、痒感和刺痛等,但存留时间较短。个别患者出现有轻度头痛、耳鸣、恶心和失眠等,但发生概率很低。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通常需10次—20次。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资阳市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分中心秘书,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目前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发表文章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1篇。
友情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