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5
您是否产生了过度的担心,紧张不安,食无味、夜不寐?别紧张,小编特此邀请专业的临床心理科医生,为您带来一场心灵的解困之旅。
焦虑:是人们面对应激或压力、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保护机制。
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激发机体的活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危险,或者逃避,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创造,具有保护作用。
焦虑症状:是一种病理性的焦虑体验,如紧张不安、过度担心或心慌、胸闷、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之一,其严重程度与客观压力刺激或处境不相称,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过度的焦虑,会导致痛苦,或明显影响了学业、工作、社交、生活等功能。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症状与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是多个焦虑症状的组合,但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能有明确的诱因,时好时坏,有时可通过自我调适或祛除诱因后好转,若仍不能改善,就需要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焦虑障碍:以前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了,可分为急性焦虑(急性惊恐发作)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两种形式。
1.自我调适: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同时,学会自我放松,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
2.及时宣泄: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压抑,可以通过写日记、与朋友倾诉、参加活动小组等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3.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4.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心理讲座等途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和计划,为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工作或学习。
6.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
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具备“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资格,曾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科研修,曾荣获“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病例演讲二等奖”。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近十年,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学术活动会议和专业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规范诊断和治疗。
友情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